加拿大安省留学移民政策再放宽!
近期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加拿大安大略省要求联邦政府能扩增该省的经济移民人数一倍,以解决熟练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安省经济发展厅长费德利(Vic Fedeli)表示,安省雇主对劳动市场的需求很大,总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因此费德利写信给联邦
在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有中国移民十二大圣地。其中最早的,也是规模最大的移民潮出自今河南。即:滑县白马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信阳市的固始县)、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一带、广东省南雄市区珠玑巷(因今开封珠玑巷而得名)。
一、河南滑县白马城:
河南滑县白马城,根植了一种深厚的“移民情结”。岭南“白马现象”与中原“槐树现象”,异曲同工,都是历史的回音。
“白马城”“白马县”均为古地名。秦置白马县,属东郡,汉至晋属属东郡,归今河南政区。晋武帝咸宁三(277)年,封皇子司马允为濮阳王,分东郡置濮阳国,白马县属濮阳国(兖州之濮阳国之白马县,有瓠子堤)。濮阳国所统4县,即有白马县。北魏天兴中移治滑台城(在今滑县东)为郡治所。隋开皇元(581)年,白马县属汴州东郡。唐武德元(618年)年为滑州治所。在唐代,白马县还是汴滑节度使、滑亳节度使治所。宋、金、元为滑州治所。明洪武三(1370)年,废白马县入滑州。洪武七年(1374年)降滑州为滑县。 滑县今属安阳市。
秦时派员定“百越”,谪中原50万人戍守岭南,屯居邕钦廉(今两广一带)三州。北宋皇佑年间及南宋初期,又有大批北民南迁。这些北方移民的后裔,自称“祖先从白马来”。宋代也有的从山东白马苑(今河南滑县)迁来,至今已有76代。宋熙宁年间,陆逵、赵禼为正、副招讨使,率领10万大军南征,其中有一部分将士落籍南宁。据悉,滑县白马迁往南宁,至今人口已经在300万以上。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从白马津渡黄河;秦二世三年,汉高祖刘邦与秦大将杨熊大战于白马坡,并派将军刘贾等领兵两万渡白马津入湘楚之地,
如今白马坡所在地道口烧鸡名扬神州,道口镇是全国著名的标准粮田示范区。
二、“光州固始”(今河南省信阳市的固始县):
福建和台湾的许多姓氏的祖先大都来自“光州固始”(今河南省信阳市的固始县),固始成为闽台一带许多姓氏的寻根集中的地区。这与中国历史上中原民众三次大规模地向东南迁徙有关。第一次是西晋末年随着晋朝皇帝的南渡而出现的移民潮。《闽书》记云:“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福建通志》、《福州通志》及福建的杜黄陈郑等大姓的家谱族谱中也有相关的记载。福建客家人的林氏曰曾“聚族于河南光州”。
第二次发生在唐朝初期。唐高宗总章二(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叛,其哥哥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增援,这些人都是固始人。陈元光父子因此被誉为“开漳圣王”。闽南尚有100多座陈元光庙宇,台湾存53所。随陈元光入闽的87姓军校均就地传衍,成为各个姓氏的开闽始祖。
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潮发生在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闽国的创建者王审知即是光州固始人。唐末大乱,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王绪率众攻占光州,自领光州刺史,王审知及其兄王潮、弟王审邽参加了王绪的军队。不久王审知兄弟杀掉王绪,王潮代领光州刺史。王潮死后,王审知在唐末时被朝廷授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于是率部入闽,割据一方,五代初后梁开平三(909)年被朱温封为闽王。
今天可以看到的福建一些大姓的族谱、家谱,如姓、王、陈、刘、黄、郑、周、许、方、曾、吴、谢、尤、施、余、颜、吕等20余种谱牒资料中,都有其祖先由固始入闽的记载。
三、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一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一带广东省南雄市区珠玑巷
台湾人素有“河洛郎”的自称。“河洛”即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带。台湾的民众又大多数都是来自福建,因此台湾的诸多姓氏自然来自光州固始。有人说,福建人来自固始的,占福建人口总数的70%左右,而台湾人来自福建的,占台湾人口总数的70%左右。今见《台湾通志·氏族篇》中记载,大约有60个姓氏来自光州固始。
1926年,日据当局对台湾汉族祖籍地进行调查,台湾在籍汉人达3751600人,其中祖籍地为福建省者3116400人,占人口总数的83.1%.原籍为泉州、漳州的,约占70%以上。1979年台湾公布,全台湾1740万人中,汉族有1710万人,占98%,占80%的是由福建去台湾的河洛人。1988年,台湾出版了巨著《台湾族谱目录》,收录了200多种族谱,这些家族的开基祖大部分是来自中原河洛。台谚曰:“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陈、林、黄、郑四姓等大姓来台始祖均来自固始。据专家考证,每5户台湾居民中,有4户先民来自固始。 自唐代以来
固始县原政协副主席、现任固始文史研究院院长陈学文提供的资料显示:1953年台湾官方的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均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63个姓氏共670512户,占当年台湾总户数828804户的80.9%. 这就意味着:每5户台湾居民中,有4户先民来自固始。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在北大演讲时,说:“在台湾,我们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我们大多是‘河洛郎’。”其中“郑”姓后出郑成功,“施”姓后出施琅。
福建漳州诏安县太平镇白叶村(旧称“诏安县三都镇磁窑村”)有座保存400多年的圆形土楼:“星斗楼”。200多年前,“开漳圣王”的第35世孙陈乌曾生活在这座土楼里。1760年左右,年轻的陈乌漂过台湾海峡,成为陈氏去台始祖。陈乌的后裔陈道明与朋友合伙投资2400多万元,在固始修建一座双语幼儿园。史载:叶、游、沈称固始走出的叶、游、沈成为闽台始祖。史还载,随王审知入闽者有陈、张、李、王、吴、蔡、杨、郑、谢、郭、曹、周、廖、庄、苏、何、高、沈、卢、孙、付、黄、薛、韩等27姓,台湾流传家谱中写明源于“固始”的有18姓。
史学家李学勤研究认为:历经多次迁徙艰险和开闽之苦之后,这批固始后裔养成了冒险犯禁、勇于进取的移民特质,尤以居于漳、泉沿海的移民为最。……移居闽、台的中原后裔保持着“同文同种”的传统,走到哪里,便把中古河洛话带到哪里。
四、广东省南雄市区珠玑巷:
在移民历史中,珠玑巷是中原移民进入岭南的首站和中转站,被誉为广府人的故乡。史料记载,珠玑巷得名,与唐敬宗的珠玑赏赐有关,珠玑巷在唐代时还叫“敬宗巷”。其实,珠玑巷最早的移民、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是古代汴梁城(今开封)的珠玑巷人迁徙。至今,开封也有珠玑巷。
这里接纳过179个姓氏宗族的去留,其中不少人背井离乡迁往珠三角和海内外各地,由此创下了中国南迁历史的辉煌
五、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村:
石壁村位于闽赣边界武夷山的东麓,现在是一大镇子,为闻名海内的客家人祖籍地与中转站。自从唐宋以来,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先民辗转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粤赣结合地,至唐宋间,石壁已经汇聚了213个姓氏数以万计的南迁汉民祖先,孕育形成第一代客家人。如今客家后裔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达1亿多人。这里的客家公祠供奉着161姓先祖神位,成为客家世界总家庙。宁化每年10月举办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现已连续成功举办23届,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千团队100余万人次来宁化寻根谒祖、祭祖祈福、参观旅游。2012年11月,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在宁化举办。2008年,宁化石壁客家祭祖大典入选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石壁客家祭祖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壁客家祖地2015年被全国侨联认定为“中国华侨国际交流基地”,2017年列入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重点保护目标。
六、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
加拿大BC省75名雇主担保技术移民申请人获得省提名邀请
加拿大时间2020年4月29日,加拿大BC省移民局向75名BC省移民提名计划雇主担保技术移民类别(BCPNP-Skills Immigration and Express Entry BC)申请人发出省提名邀请(ITA) 。 此次邀请,BCPNP针对Tech Pilot科技行业试点项目的29个紧缺职业的申请人。 以下是四个
这一次移民运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共涉及812个姓氏。《明太祖实录》、顾炎武《日知录》、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等史料载,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深感中原空虚,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从人口稠密的山西向中原一带移民。自洪武初初年至永乐十五年的五十余年间,先后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实际上不止于此。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4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其中:迁徙人口尤以河南最多,共有106县(市))。下来是,北京、天津、河北一带共计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共计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本省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七、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瓦屑坝:
瓦屑坝是鄱阳湖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江右民系移民皖鄂两省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
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后,为了治理国家,朱元璋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大规模移民。葛剑雄在《安庆日报·下午版》(2000年3月1日)载文《瓦屑坝——安庆人的根》,称:“当时,有一个叫瓦燮坽的地方,那就是瓦屑坝。自元至正十一(1351)年,朱元璋决定对江淮地区进行移民,“朝廷命令迁饶州民众填实安徽、湖北、河南等地”。
八、湖北省麻城市孝感乡:
这里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始地、集散地和中转站,因而成为众多川渝民众心目中的圣地,至今流传着“湖广填四川,麻城过一半”之说。麻城市于2011年7月22日至25日,召开了“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麻城孝感乡现象’学术研讨会”,来自四川、湖北、重庆等省市共50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麻城孝感乡的社会变迁和移民文化历史。这里,先后成立了麻城“孝感乡现象”研究学会,修复了高岸河移民码头,开发了孝感乡都沈家庄,规划建设了移民博物馆和移民公园,扩建了五脑山旅游公路等。如今,每年前往麻城寻根问祖的川渝人士络绎不绝。
九、江苏省苏州市阊门:
《明实录》记载,吴元至正二十七(1367)年九月“克平江(苏州),……徙苏州富民实濠州”。葛剑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三──苏州阊门》,写道:“苏州市阊门为移民聚散地 ”,“在元末明初,由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五府州的移民,都集中在苏州阊门,再迁往各地”。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苏州人北迁的原因是江南有麻蜂螯人,被螯即死,人们只好向北逃,直到过了长江才没得事。”
一些地方志也都有所载。宝应县陈守言《宝应史事》称,该县的望族朱、刘、乔、王都是明初从苏州阊门迁去的。兴化市原县志办调查认为,该市的许、顾、杨、张、朱、周、姚等许多姓氏,迁自苏州阊门。兴化市元末仅8600余人,洪武九(1376)增加到75700余人,增长了8倍多。民国《续修盐城县志》载:“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今苏州),明主……驱逐苏民实淮扬二郡。”《民国阜宁县新志》说:“境内氏族土著而外,迁自姑苏者多。”民国《泰县志》所载“明初迁泰”的氏族有姑苏刘氏等十多姓氏。乾隆四十四(1779)年《新安镇志》、咸丰《施氏族谱》、《昭阳(兴化)郑氏族谱》、江都《双沟乡志・人口志》等,都分别介绍了当地人的先祖地,在苏州阊门。
十、山东省兖州市枣林庄:
葛剑雄、曹树基近年来经过实地调查考证认为,当今山东兖州县安邱王府村所在的济南府,元明时期是交通要道,未受战乱波及,人口较为稠密,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
根据文献记载,从洪武三年至七年(1370 ——1374)间,官方对凤阳府至少组织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在安徽的淮北、亳州、阜阳地区的人,皆明初山东移民后裔。《濉溪县志·人口志》(1987年版):写道:“本县移民多在明洪武年间自山东枣林庄徙入。”太和县史老家家谱记载:“我避元末战乱,高祖史兴于明洪武二年经山东枣林庄迁居太和县。”《阜阳颍东尹氏族谱》(光绪二十六年)记载:东方公堂兄弟十一人,明洪武初年自山东枣林庄迁居颍之东乡。”1988年利辛县地方志办公室曾组织过一次大型的姓氏源流调查,被调查众口一词的说,祖先来自山东“枣林庄”。据正德《颍州志》(今阜阳市)记载,洪武十四(1381)年颍州有土著1700户,正统七(1442)年增加了338户流移客户;至成化十八(1482)年土居主户增加到2544户,流移客户增加到6356户,移民户占总数的7100。所增加的人口,十之八九来自于枣林庄。安徽《濉溪县志》称:“占本县人口80%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为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的山东移民。
此外,河南鹿邑的丁氏族谱载:“吾始祖原籍山东诸城枣林庄。”辽宁、吉林等地的一些民众称,其祖籍原系山东枣林庄,清初移民加强边疆,迁居关外,
据考,此枣林庄应为山东兖州安邱王府村。
十一、河北省滦平县小兴洲:
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唐山市地名办公室编《唐山市地名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滦平县志编委会编著《滦平县志》(辽海出版社1997年版)均载,滦平县小兴洲又是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官方组织移民的又一集散之地。为进一步巩固、发展北平地区社会经济,确保京城安全,先后抽调长城以北27个卫所的将士圴5万人,在北京附近屯边戍守。同时,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安置于附近各县,移民总数达数十万之多。涉及到张、王、李、刘、梁、孙、崔、邓、杜、魏、邢、徐等数十个姓氏。由于小兴州是长城古北口外的第一重镇,位于辽东、内蒙古南下北京的交通要冲,因而也就成为历次移民的集散中心。小兴州成为河北、内蒙古、山东、东北等地,众多姓氏寻根问祖的朝宗祖地。
十二、江西泰和鹅颈塘(大丘):
几家新型媒体均传文《湖南几十万谢姓后裔的移民圣地——江西太和鹅颈塘(大丘)》。
湖南的刘、谢、王、萧、张、李、何等各大姓氏族谱,都在寻找江西省泰和县的如下地名:鹅颈丘五十二都、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鹅颈大丘、鹅颈塘、鹅颈、青石板、圳上、圳上梅子坡、圳上枣子坪、大桥头金竹林、大桥乡永乐村、母家村、族著圳上、陈家湾、岩后深基沟大石包王家村、千秋乡十八都、大古坟、古家庄、王望村、五甲塘、鲜家村、上坝村、圳上潼江湾、荣坪乡、圳上黄家,早禾乡、普乐乡永盛里均(圳)上、上坝村后改为熊家村……,这些系列地名,均距古时的吉安府及今泰和县不远。
专家考究认为,鹅颈大丘应该就是泰和县境内的一大块当时集中移民的营地,泰和县地图:查到“鹅颈头、芫丘和桥头、熊家村,在赣江刀子角渡口遥相呼应,大丘应该就在以这块为中心的地方。
《湖南日报》2016年7月22日第16版“湘江周刊·湘韵”专栏载文《鹅头大坵:湖南人心灵的故乡》,写道:鹅头大坵,也有作 鹅颈大坵、鹅公大坵。可能是一个地名,它出现在很多地方的由江西迁出的家族族谱上面。……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泰和县中龙乡。查《泰和县地名志》载:“鹅公脑,位于县境东南33公里” 道光《宝庆府志·武功录》记载:“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大规模移民政策,从江西泰和、安福等地迁移大批汉人往湖南新化垦荒。”
移民咨询微信号:fczg336 或联系:whatsApp:+852 54843678 本文源自头条号:齐声唤贤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西兰移民历程(回忆录-2)
先说说我现在生活的地方吧,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是被旅游圣典(lonely planet)评为全世界最小最cool的首都。惠灵顿的气温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天湿润多雨,夏天温暖干燥(一般不会超过30度),因为地处另一个半球,所以和国内的季节是相反的。我观测过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