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入籍网

专注圣基茨 土耳其 瓦努阿图 格林纳达 塞浦路斯 马耳他快速移民快速移民

闯关东:东北移民血泪史

加拿大移民体系被世界经合组织“点名表扬”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一期的报告称,加拿大的经济移民制度,非常有利于加拿大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移民制度!并推荐其他国家有必要参考加拿大的经济移民制度,使其成为移民“基础准则”。 加拿大上一任联邦移民部长胡森就此表示

1.古代帝王为什么要移民实边?

中国古代国与国之间是没有领土界定,更没有界线的划分,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影响,自然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贵为“天子”,带天行使管理天下的权力,那天下的土地自然都是“天子”自己家的土地,都由“天子”一个人说的算。

每当中原王朝开疆拓土或者抵抗外族侵略,与周边国家之间,与游牧民族之间设立重镇用边塞的来证明对土地所有权,皇帝为了维护边塞地区的安定,能够长期控制占领的地区,往往都是从中原地区征调大批人口,到边塞地区建城,派兵驻扎,进行生产生活,这种迁移活动又称“移民实边”。

对于这种人口大迁移,在我国古代书中就有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初期的楚国,为了加强边境地区管理,曾经迁移国内的贵族,到边境地区开荒生活,发展边疆经济,加强国防力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动南征,攻打百越等少数民族,并实施“移民实边”,《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曾“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秦始皇派兵占领南越地区,设立桂林郡、象郡、南海郡迁罪犯、商人等到南越边疆生活驻守。

先秦之前的“移民实边”政策,只是君主的发令,具有强制性,老百姓并没有主管愿望愿意迁到边疆生活,但是到西汉时期为了抵御匈奴入侵,“移民实边”作为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一直被沿用到现代,而真正提出“移民实边”的人就是西汉时期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重臣晁错。

晁错在任时期为防御边疆外族侵略,向汉文帝上书《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提出国家要用经济优惠政策鼓励老百姓迁移边疆,在匈奴猖獗的地方建立城市,吸引大量汉民到边疆生活,在当地藏兵于民,抵御匈奴侵略,被文帝所采纳。

晁错又在《论贵粟疏》中建议,全国百姓向边塞地区募集粮食,老百姓可以通过缴纳粮食换取爵位官职也可用于赎罪,这叫“纳粟授爵”,晁错一系列措施为“文景之治”开创奠定了物质基础,开创边境军队屯田的先河,为抵抗匈奴南侵有积极作用。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抵抗匈奴袭扰,从中原地区征调移民70万,到西北诸郡戍边屯田,实行兵农结合,这样既减轻政府军费的负担,又可以保证边境安全。

汉昭帝时的赵充国实行军屯戍边,三国时期曹操在许昌屯田政策,都是晁错“移民实边”的思想延伸和放大。

“移民实边”这种边疆政策,对于抵御少数游牧民族侵略有一定积极作用,唐朝时期在边境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管理机构,元太祖忽必烈派蒙古军队驻扎大理,清朝顺治皇帝“迁民入关”都是“移民实边”理论体现。

2.从“闯关东”到“移民实边”东北移民血泪史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满族八旗兵丁和汉军八旗部队“从龙入关”,几乎全部从东北关外迁拨入关中原地区,不完全统计,明末清初的满族人口大约有100万人口,入关就达90万之多,这直接导致东北大量土地闲置荒废,原来满族和汉族贸易频繁,人口相对集中的辽东地区也变得人口稀少。

在关外极寒地区已经有一些被政府发配到塞北“流人”在哪生活,这时候”“流人”实际上就是触犯了刑律的人,(因为山东与辽东地缘较近,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也就是早期来到关外的山东人)这些“流人”有农民起义被镇压后的残余,有文字狱或科场舞弊案获罪人,有刑事犯及其家属,有失职犯罪官员、兵士等,在关内生活惯了的人,到那绝塞荒山、冰天雪地、远离乡土、举目无亲的环境里生活,生活极其凄惨。

顺治皇帝入关以后也意识到,八旗兵丁大量入关,导致关外土地荒废无人开垦种植,地广人稀,于是为了增加关外人口数量,开始有限度的开放辽东地区,这时候从关内移民主体从“流人”变为“流民”,因为清军入关,关内人口开始大量增长,让中原地区等地变得地狭人稠,而东北却有着肥沃的土地和丰厚的矿藏,史书说关外:“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很多流民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到关外奋力一搏。

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地区,以奖励政策招揽官吏和应招出关的移民,“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丞主薄,武授百总;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所招民每名口给月粮一斗,每地一,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只”,在这种优惠政策鼓励下,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的“流民”陆续沿大辽河而上,开始开荒种地,繁衍生意,但是移民迁移规模有限。

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辽东一带都是“有土无人”,“自沈阳至卜奎(今齐齐哈尔),中间数百里无居民”。为了限制蒙古人内迁和汉民外迁,划分游牧地和农业区,清朝于顺治年间沿明朝辽东边墙旧址筑了约900里长的“柳条边”,到康熙年间又加筑了新边墙。边墙设20座边门,每门常驻数十名官兵,稽查出入,禁止边内居民到越过篱笆到边外打猎、采人参、放牧。

“柳条边”地图

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皇帝怕关内移民,涌入到关外恐惊扰“龙脉”,东北是满族的发源地,也是清王朝“龙兴之地”,为了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废止顺治皇帝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自此以后,政府沿山海关一带遍植柳树墙,中间用绳索相连,满洲兵驻扎在那里严密地看守着关口,不允许汉人出关。

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清军以一万之众抵抗俄国军队入侵收复雅克萨(今中国漠河黑龙江主航道以北的俄罗斯阿尔巴津诺),取得雅克萨大捷,清军以战胜国的身份与俄方议谈中俄边境问题,康熙皇帝派索额图与俄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领土边境线。

“雅克萨之战”胜利,让康熙皇帝盲目认为北疆以后高枕无忧,对于关东地区仍然实行圈禁政策,严防汉族入关,并从关内逐渐迁回八旗兵丁回关外开垦荒地,但是这些八旗兵丁已经在关内养尊处优惯了,回到关外很难适应当地气候,很多又回到关里,所以关外地区仍然是地广人稀。

雅克萨之战划定中俄分界线

迁徙移民过上好日子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湖北十堰市郧阳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5.63%下降到去年的0.21%,5年累计减贫16.09万余人。对于背负着“南水北调”重大使命的郧阳来说,这实在是一项既艰苦又可观的成绩。 一方山水养不了一方人 2008年11月份,“南水北调”中线

康熙皇帝他在封禁东北的同时,在关内实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不收取老百姓人头税的,外加康乾盛世很少关内有兵荒马乱战乱,山东人口开始倍增,清初山东人口不过400万,到道光时期,山东人口已经突破了3000万,此后仍有增加,最高时为3778万人。

人口激增,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在乾隆年间就降到了“温饱常数”之下,平均每人只有3.68亩。于是 ,山东各地官吏同声呼吁:“户口渐增,百病以人多为首。”

从康熙朝开始,山东人有着更迫切地前往东北垦荒地的愿望,为了吃饭,尽管东北封禁,山东流民还是“担担提篮,扶老携幼,或东出榆关,或东渡渤海,蜂涌蚁聚”,一时间山东人的足迹踏遍了辽阔的关东大地。

因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后强行进入东北的,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也就是一百年后,大约已有180万关内移民在东北生活。而这些移民活动都是在政府的封禁政策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并被后人所沿用。

“闯关东”老照片

到了1860年,清政府终于认识到封禁不是长久之策,因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朝廷最终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开始“移民实边”,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打开虚掩的大门,关外正式向移民敞开,清代著名学者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垦荒》记载:“自 吉林 、 黑龙江 袤延以达於西藏三万里,安能日日应敌,处处设防,除此移民实边,更无善策。”

咸丰皇帝开禁放垦后“东三省之开放设治,遂如怒箭在弦,有不得不发之势矣”,伴随着关东地区的逐渐开放,流民“出关谋生者,日以众多”,年增年长,蔚成大观,山东、直隶流民更是“闻风踵至”,“终年联属于道”,使东北终于成为一个“移民社会”。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据估计,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人口共18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河北、河南省先后自发迁入的流民,“而其中以山东为最,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由此推断,清代山东移往东北的流民约在七百万至八百万人之间”,移民像潮水一样涌入关外,可想而见当时的场面壮观。

关东地区与山东仅隔渤海相望,山东人迁移到关东有两条路。

一条水路,从胶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烟台、黄县(龙口市)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铁山岛,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本身环渤海之间的海上经济交流就非常频繁,胶东地区一带的农民闯关东大多是浮海北上。

一条陆路,从山东陆路到关东,需环绕渤海经过山海关,再借道“辽西走廊”,鲁西、鲁南、鲁北的难民大多走此道。清末民初,随着“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天津至山东峄县(枣庄市峄城区)段、“京奉铁路”等路段的开通,从山东可以直接乘火车到沈阳,更为山东人民闯关东提供方便。

3.从东北的新移民看“闯关东”的积极意义

日本人小越平隆是明治时期的日本间谍,曾经多次以游客的身份来到中国东北监测地形数据,回到日本编写《满洲旅行记》,并详细生动地记载闯关东的情景“旅行于满洲各处,其与目相接者,皆山东店,为山东省移住之民所开设者也。

于作(明治)三十一年五月,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一山东车,妇女拥坐其上,其小儿啼号,侧卧辗转。弟挽于前,兄推于后,老妪倚杖,少女相扶,跄跄踉踉,不可名状。有骂丈夫之少妇,有呼子女之老妪,逐队连群,惨声撼野。有行于通化者,有行于怀仁者,有行于海龙城者,有行于朝阳镇者,肩背相望焉。

(明治)三十二年四月,由奉天至吉林,日日共寝食于客店者,皆是山东之移住民,无非在浦盐耕稼之人群也。此等固无正确之统计,人口之调查,又其行程之道路,有由汽船者,有由木船者,有由陆路者,故其详细不得而知,大约年年有七八万或十万内外而已。”真实反映当时闯关东的实际情况。

至于“闯关东”的原因,小越平隆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主要是前期移民东北的山东人民知道东北土壤肥沃,远胜家乡土壤,故而乡邻相传,奔至东北;山东人口众多,土地贫瘠,其民不足以自养;山东黄河泛滥,自然灾害严重,民不聊生。

当年许多闯关东的山东人“挑起箩筐,一头放孩子,一头放锅子”地前往东北垦荒,闯关东的山东人进入东北后从事的职业以农垦为主,兼有其它各业。清初,移民数量不多,大多从事采参、淘金、砍伐森林、猎取兽皮等职业,出现很多“走山者”,他们不顾朝廷禁令,常常成群结队驮负粮布深入深山,有些采参、淘金人入山既远,一去不返。

此后,移民渐以耕作为主要职业,开始他们既没有土地,也没有开垦权,于是“始而为佣,继而为佃”,“租得旗人土地,从事耕作”,也有私自开垦土地的,“山东人入境者即集合同族,建造所谓家屋之窝棚,以为根据地,开始在附近土地烧荒,第一年种荞麦,第二年起顺序栽种高粱、稻粟”。

清朝推动“移民实边”政策,推动了关外经济发展,增加了关外人口基数,同时面对晚清清朝政治败局,粉碎了沙皇曾推动政治移民到中国东北地区以实现“黄色俄罗斯”计划,闯进来的区区几十万外籍军民却陷入汪洋大海般的中国民众聚居地的包围,再也无法使祖国大好山河被俄罗斯人侵略。

后来日寇又想利用满清伪满洲国,并想实施“移民满蒙百万户”(向中国东北移民日本人和朝鲜人)计划,面对人口已达3000万的中国东北同胞的反抗,最终仍无法斩断当地中国人血脉亲缘。

来源:乡土人文地理

移民咨询微信号:fczg336 或联系:whatsApp:+852 54843678 本文源自头条号:新青年必读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澳大利亚公布最新移民数据,中国移民人数近68万人排名第二

澳大利亚房产交易网站Domain.com.au近期针对新冠疫情对澳大利亚人口的影响发布了报告,澳大利亚首府城市在2018年至2019年间增长了30万多人,但由于全境封锁,城市人口的增长将暂停。 据澳大利亚统计局上个月末发布的数据显示,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这三个城

© Copyright zaoruji.com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 Yiw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