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入籍网

专注圣基茨 土耳其 瓦努阿图 格林纳达 塞浦路斯 马耳他快速移民快速移民

科幻电影中的地外移民,人类能做到吗?

10万美国人移民澳洲!疫情下,澳洲、新西兰移民网站被点击爆

由于美国疫情至今仍未得到控制,据外媒报道称: 至少有25万多名美国人涌向澳洲和新西兰官方移民网站,查询自己是否有资格移民到澳洲新西兰。 01 健康问题推动美国公民移民情绪 相比于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新冠肺炎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很低。 这两个国家显然

以下根据苟利军教授2020年7月4日在高山大学、更新学堂以及腾讯公益基金会联合出品的“科学公益直播”的课程整理而成,经老师审核后公开发布。

※全文4832字丨5分钟阅读

※整理丨邱施运

※编辑丨朱珍

授课老师:苟利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天⽂学教授、恒星级⿊洞研究团组⾸席科学家。

苟利军

扫码回看课程视频


科幻电影,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今天,就让我们根据近年的两部作品《星际穿越》和《流浪地球》,来聊一聊剧中科幻内容的可信度、可能性,以及剧外星际探索的真实面貌。

蟹状星云,图自网络

赫赫有名的蟹状星云,跟今天(7月4号)颇有渊源。这一天,历史上发生了两起著名事件。

一个是1776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另一个是1054年(中国宋朝时期),天空出现了一颗“星星”,白天都清晰可见(966年前的今天,一颗超新星正在死亡)。以现在的天文了解,那是一次超新星爆发,而爆发留下的遗址(蟹状星云),七个世纪后被望远镜捕获,为人类打开一扇认识宇宙的窗户。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随着它,再打开另一道了解太空与科学的门。

科幻电影的本质与发展

“科幻”的本质,是“科学”与“幻想”。

幻想,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存在于世。富于想象,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最大区别,也因此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神话。

“幻想”结合“科学”,产生了科幻题材;再撞上科技,就成就了兼具想象与视觉冲击的“科幻电影”。

科幻电影的发展,与科学和科技的进程是同步的。

科学,起源于2000年前的希腊文明;再到欧洲,由牛顿开启现代科学。随着现代科学的轮廓日渐清晰,科幻题材也悄悄搭好了基础、蓄足了能量,比如凡尔纳经典之作《从地球到月球》。凡尔纳也因开创了科幻题材而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

19世纪末,电影诞生,技术也不断成熟,美苏之间进入太空竞争阶段。天时、地利与人和下,太空为主题的科幻电影、小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1966年的《星际迷航》、1977年的《星球大战》。它们深远地影响着后来的科幻界,至今仍拥有大批粉丝。

不过,初期的科幻电影,严格来说不算科幻,因为剧情与底层逻辑悖离科学事实,仅因剧情而为之,更像纯幻想的魔幻电影。

直到近代,科学备受重视,科技也愈加成熟,“真正”的科幻电影终于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2014年的《星际穿越》以及2019年的《流浪地球》。

《星际穿越》与《流浪地球》剧照

科幻内容的可信度

对于科幻真实性,过去,我们是透过特效的逼真性直观地感知;如今,随着电影技术提升、科学普及,我们开始审视电影设定是否符合事实、存在根据。

科幻涉及的知识,可以分作三类:科学事实、有根据的推断、猜想。

科学事实,就是已经被证实的事情,比如地球上苹果自然下落,而非飞向空中。如果电影设定不符合生活基本的认知,观众会感到莫名奇妙。

有根据的推断,是没被证实,但有理论支撑的事。比如虫洞的存在。虽然虫洞至今没被探测到,但它是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解之一,而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已经获得大量观测验证,所以,从它推断出的结果也是合理的。

猜想,是没有被证实,同时也没有理论支撑的事。比如虫洞的样貌。尽管虫洞理论上存在,但它的样子,包括物体进入虫洞的结果,没人知道。所以《星际穿越》对虫洞的视觉呈现,完全属于猜想。另外,电影结尾的超立方体也是猜想,纯粹是电影的炫酷元素,不涉及科学依据。

只要整体不违背基本的科学事实,科幻可以尽情发挥,让内容更丰富、更吸引人。

《星际穿越》之所以成为人们眼里优秀而硬核的科幻作品,也是因为它巧妙糅合与平衡了三者。

为了给电影加持可信度,电影组聘请了物理学家吉普索恩(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作科学顾问。

《星际穿越》黑洞剧照,图自网络

为了展示黑洞的原貌,电影利用30人的团队,花一年左右的时间计算几千个节点的高性能数值,得到870TB的数据,最终才产生了那一副震慑人心的高清黑洞图像。其逼真程度,即便是毕生研究黑洞的吉普索恩,都深感震撼。

2019年4月10日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幅黑洞照片,但就清晰度而言,望远镜的摄像远远低于计算机模拟的精细度。

《流浪地球》也是一部比肩好莱坞的科幻巨作,剧情紧凑入理。不过事后回味,不难发现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但作为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错误情有可原,不过惟有发现错误,未来的科幻才能越做越好。

无论是《流浪地球》还是《星际穿越》,整体上特效逼真,同时也符合很多科学事实与推断,这些部分是可信的;至于猜想的部分,更多是一种艺术。

至于电影描述的灾难,它们是否可信、可能?

《星际穿越》讲述植物枯萎病,进而导致的粮食危机。针对“地球生态是否会发生令人类无法存活的剧变”,索恩跟剧组找生态学家、植物学家等相关专家召开过一次会议,最后一致认为:可能性存在,但非常低,类似一种猜想。

《流浪地球》则讲述太阳氦闪,进而吞没地球。

根据恒星演化路径,太阳后期膨胀成红巨星,体积确实将淹没地球——但电影中的次序有误:先膨胀,再氦闪,而不是倒过来。所以,这种“灾难”是可能存在的,不过时间极为遥远,从现在计算,大概50-60亿年后。

2016年,《新科学家》杂志回顾地球生命的演化时指出,根据大型哺乳动物的存活时标,人类在地球上的时间大概还有80万年——相比于被太阳湮灭,这结局或许更可能会发生。

当然,地球生态具体将怎样变化,如何影响生命演化,不同科学研究有不同结论。

一些研究就指出,根据逐年加剧的温室效应,约过1万年,地球上的生命就将消亡。霍金2017年在腾讯大会的演讲更是悲观,认为人类若再不注重能源保护,几百年之内地球就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一定程度上,科幻题材对剧情、时间线的大胆呈现,正推动着人类思考前路。

为何寻找系外行星

或近或远的未来里,地球若发生巨变,我们何去何从?我们需要有所准备。

2020财年美国移民排期情况小结

前几天,美国国务院发布了2020年9月的移民排期表。大家都知道,9月是2020财年的最后一个月,因此这个排期表一出,意味着2020财年各类移民的名额分配情况已经尘埃落定。令人感到些许失望的是,排期表上并没看到什么惊喜,美国移民局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在最

一直以来,天文学家探究系外星球,寻找第二家园是其一,更重要的,在于“人类了解自己、地球、太阳系在宇宙里的位置”的过程。

自从智人在地球上出现,我们就开始对宇宙进行观测。除了太阳、月亮,我们发现天上位置变化迅速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之外,还发现了位置相对固定、耀眼的星星。

直到2000多年前,古希腊文明的智者提出了地心说:各种天体以地球为心,被镶嵌在不同的透明球层上,按自身规律运动。

之后的漫长时光里,地心说一直未受动摇,主要因为当时的观测以肉眼进行,而肉眼可见的现象基本与地心说自洽。

直到1609年,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天空,发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天体现象,从此颠覆了地心说,复活了哥白尼日心说。

到了17世纪末,牛顿再提出万有引力。

随着望远镜性能增强,观测质量、范围一再提升,我们的宇宙观也一步步拓展,从金木水火土,延伸到天、海、冥,以及火、木之间的小行星带,再蔓延到更遥远的星云、星系。

到哈勃望远镜出世,我们继续扩张认知边界,明白了银河系只是宇宙中的星系之一,太阳更是恒星中的沧海一粟。同时也发现了各种天体在宇宙的膨胀中正离我们远去。

我们之于地球、地球之于宇宙,宛若一颗尘埃。对宇宙的探索,也是我们对自己、对真理的探究。

如何探寻系外行星?

首先是工具——望远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望远镜的口径也越做越大,从伽利略时期的3.7厘米,到现在天文望远镜的10米,未来很快出现30-40米的望远镜。

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图自网络

除了从地面观测,我们也发射望远镜到外太空,进行更细致、无障碍的观测——最早有哈勃,后来有斯皮策、开普勒,未来还有韦伯这种大型的空间望远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透过提升采集光线的能力,能看见的范围也更为遥远。

有了工具,再来方法。天文学家发现天体的方法很多,除了直接成像,还有凌星法、视像速度、引力透镜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是否找到了系外行星

1990年,科学家发现第一个地外行星,但其恒星是一个致密的中子星,而非正常恒星。

直到2009年开普勒望远镜升空,才短时间捕获了大量系外行星的身影,开普勒望远镜也因此被称作“行星猎手”。

2020年6月24号止,我们共发现了4000多颗的系外行星——其中开普勒望远镜发现2000多颗,而苔丝空间望远镜确认了50多;另外,还有2000多颗候选体待我们探测。

至于中国,目前确认了10多颗系外行星。现在,国家天文台、南京大学、云南天文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都做着相关的行星探测,100多个候选体等我们确认。

发现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分析,与地球做比较。

目前发现的系外行星,绝大多数比地球大一些——我们称之为超级地球。

据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水,尤其液态水,是生命存在最必须的条件。行星和恒星,离太阳太近则温度高,水要蒸发;离太阳太远则温度低,水会结冰。

银河系宜居带位置,图自网络

太阳系里,地球正处在宜居区,而火星也正在宜居区的外边缘上,所以我们一直想到火星探寻生命的迹象。

2016年,欧洲南方天文台公布一颗比邻星(4.23光年)周围的行星;它位于宜居区中,存在液态水以及生命的可能。

葫芦娃系统,图自网络

2017年,天文学家更在40光年外的恒星周围发现了7个行星(俗称葫芦娃系统),其中有3个行星位于宜居区。

系外行星中,近似地球的有10多个。根据相似度排序,最相似的可达87%。

是否能实现星际移民?

是否能星际移民,有赖于两方面的技术。

首先,必须掌握生物基因工程,对基因进行一些改造,永久适应当地环境。

其次,需要有强大的航天技术。宇宙极其浩瀚,星际之间距离遥远,以流浪地球里的高科技,也需要2500年、历经100代人才能完成。所以,必须要有高超的航天技术在短时间内把我们送达目的地。

《星际穿越》利用的是虫洞——一个高维的通道,短时间内把人类送往非常遥远的地方。

虫洞的原理,也是近年常提到“空间折叠”、“时间塌缩”等名词;用通俗的话说,像是生活中火车、飞机替我们缩短行进的时间。电影里,主角通过一个两公里长的虫洞,不到一分钟,抵达了100多亿光年之外的星系周围。

虫洞原理,图自网络

虫洞,据现在的了解,存在于黑洞最中心。这区域存在大量的量子泡沫,时空纠结在一起,但尺度极小,且存在时间极短,跟时空穿梭的尺度差距很大。想实现还非常遥远,即便量子泡沫,现在也只是有根据的推断,能否找到,还有待日后的发展。

《星际迷航》使用的是曲率加速——利用正反物质湮灭释放大量能量,导致时空弯曲,从而获得加速,缩短旅行时间。时空弯曲指数越高,加速所致的速度越大。

1994年,墨西哥科学家从理论上计算,发现曲率加速是可能的,虽然正反物质的获取还是一个难题,技术也没有实现。

这里澄清一点:光速是任何物体的运行速度上限。曲率加速之所以导致超光速,并不是指物体本身的移动速度,而是时空本身因弯曲而后退,进而导致物体呈现出超光速效果。

另外,霍金跟俄罗斯富商Yuri Milner在2016年提出,通过地面上的激光阵列,利用光帆作用把一些纳米级探测器加速到0.2倍光速,如此可以用20年左右抵达比邻星。

关于这项目,发射探测器到太空的技术是成熟的。但光帆展开,然后利用地面上的激光进行加速,这些部分对能源要求非常高。加速其中一个,几分钟所消耗的能源,可能是三峡大坝一整年的能源,目前来说并不现实。

固体燃料、液态燃料,还有核裂变,或是等离子发动机,比现在的效率是高一些;但一方面,这些资源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进入太空以后才能充分发挥效用。至于其他,都是一些近期远没有可能实现的驱动方式。

至于其他科幻电影的驱动逻辑,比如星球大战中死星飞船的作用,可以达到几百万倍光速,仅是一个纯想象出来的设定,没有科学知识的基础。

未来,我们若想实现星际旅行,必须是多种方式的结合。这其中,虫洞可以说是星际旅行最有效的途径。

随着未来更多私营企业家如Elon Musk、Jeff Bezos、Larry Page等人投入到航天领域,期望进入太空的成本能尽快降低,同时技术尽快突破。

未来,地球生态以及人类科技会以怎样的速度演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但终有一天,地球会不再宜居。

到那一刻,我们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术,搭建新的家园——或许是简单地改造地球,或是建立一个横跨银河系甚至宇宙的多星球社会,让人类的未来活在星辰大海。

日本的超弦物理学家加来道雄《人类的未来》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Martin Rees《On The Future》

最后,推荐大家两本书,这两本书可以让我们从更宽广、更自由的时间尺度,去思考人类的存在与未来。

移民咨询微信号:fczg336 或联系:whatsApp:+852 54843678 本文源自头条号:高山大学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经营60载 见证移民艰辛 曼哈顿最后的华人传统洗衣店关张

李洪森(左二)和儿子(左一)及外甥朱超伟(右二)以及一位30多年的老客户22日在店中合影。(均管黎明摄) 从19世纪末到二战结束时,开洗衣店一直是在美华人移民最主要的职业。单是在纽约市,1930年代便有3500多家华人洗衣店。几乎在每个街区的边缘,都会看

© Copyright zaoruji.com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 Yiw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