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热闻」加拿大联邦EE技术移民筛选分数再创年内新低
01、11月25日,中国外交部发布消息称,为防控新冠疫情而设限的中日商务人员往来将于11月30日重启。对象是短期出差人员和长期派驻人员。短期出差以提交新冠病毒检测阴性证明及行动计划为条件,可免除入境后为期2周的观察措施。 02、据中国驻加拿大使馆网站消息
“十三五”时期,腾冲市以“美丽家园,小康库区”建设项目为契机,将移民安置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乡村产业旺起来,家园美起来,钱袋子鼓起来。
初冬时节,位于腾冲市槟榔江上游的三岔河水库碧水蓝天,风光秀丽。绕行在环湖公路上,湖光山色与村庄浑然天成,一幅天然的山水国画卷徐徐展开,村庄在画中、画中有人家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些村庄原来却是散落在孙家坝、轮马坝、胆扎坝、三岔河台地等地。因建设三岔河水电站工程的需要,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新落成的村庄,呈现在眼前的村庄透着现代化气息,一座座具有腾冲传统风格的民居,科学布局,整齐划一,功能完善,矗立在湖畔,倒影在水中。
桥头坡安置点
移民新村的小康步伐
“移民新村建得比城市还漂亮,农村规范化建设至少提前了100年时间。”在移民安置点胆扎社区,今年55岁的大寨小组长王兴乔高兴地说道,每年的长效补偿有2万元左右,基本生活没有问题。住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居住环境干净卫生了,大家的精神风貌也改善了。日常生活除了处理小组上的事,管护好山林,照顾九旬高龄父亲的饮食起居,让父亲安享晚年。
“当时不愿搬,当时胆扎小街的房产有铺面,每年出租收入有1.4万元,搬迁后这笔收入没了。田地被征收没有生产资料,等于没有生活来源,往后一家人靠什么生活?农民首先考虑的是生计吃饭问题。”王兴乔哈哈大笑地说,工作队上门做他的思想工作有五六次吧。移民新村建设规划图公布后,愿意搬迁的群众大概到九成,到新地基抽签阶段,“有些群众嘴上说不愿意,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哪块地基称心如意,早已谋划好,就等通知了。”
孙家坝安置点
在移民新村经营饭馆的屈在华说,“1998年在轮马村开饭馆,生意较好的时候年收入10多万元;遇上水电开发需要移民搬迁,他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食宿一起经营;自愿选择把食馆从轮马街搬迁到胆扎社区,在西南端自家的一块河滩地上,还干自己的老本行食馆,建起一幢有33间标准房间的乡村旅馆,取名叫琅琊湖畔。”
屈在华告诉记者:“今年受疫情影响,来游玩的人数量减少,只能勉强维持正常的运转。他相信疫情终将过去,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越来越好,乡村旅游肯定会火起来的,到那时就不用担心生意了。”
“夫妻俩已经忙碌了一个早晨,正准备粉碎加工玉米秸秆制作饲料。”在傈僳族大哥蔡近庄家看到,一座“三房一照壁”中式的二层小洋楼装饰得富丽堂皇,熠熠生辉,敞亮的客厅,家具摆放有序,庭院收拾得整洁干净,看不到一点水渍的痕迹;用上冲水式卫生间、太阳能。蔡近庄妻子用清脆的声音告诉记者:“大儿子外出务工,小女儿还在读初三。长效补偿每年有7000元,养了两头牛和几头黑猪,种植了一亩重楼有两年了。”
据了解,移民安置点统一建成了污水处理系统,按城市小区规划设计,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经污水设备人工湿地净化处理均达到排放标准。
据保山市移民安置办工作人员介绍,孙家坝移民安置点是库区最大的安置点,安置了胆扎社区大寨、小寨、杨家寨、熊家寨、孙家坝5个村民小组336户1236人,其中傈僳族群众占40%。
胆扎民族小学
腾冲槟榔江三岔河水电站项目总投资31亿元,其中移民安置工程资金超过一半,投资金额达16.4亿元,建成移民安置点10个、7座桥梁、改复建环湖道路42.8公里、10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1个垃圾集中焚烧厂、移民生产道路40公里、2个村委会、2所小学、2个卫生室。
2019年,发放移民安置群众直补资金和长效补偿资金共2150.3万元,其中直补资金258.3万元,长效补偿资金1892万元。
通过移民搬迁和移民后期扶持,三岔河库区移民群众的住房、教育、医疗、饮水、电力、交通等公共实施及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民群众提前实现脱贫致富,达到小康生活。
移民新村文化活动场所
一幅宏伟蓝图已经绘就
时间回到7年前。
槟榔江,古名密旦河,一条美丽的河流,由胆扎河、轮马河、大岔河汇集而成,全长119公里,腾冲境内控制流域面积2320平方公里。因其支流众多,水量充沛,水位落差大特点,槟榔江流域具有开发绿色能源水电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麒麟区规范建设移民后期扶持项目
11月26日下午,麒麟区搬迁安置办公室组织区搬迁安置办公室规划安置科工作人员和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质检单位、各项目施工单位等负责人召开2020年第二批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施工动员会,要求各参建单位要严格按照图纸、工期规范建设移民扶持项目,抓实项目建设质
经过水电专家对槟榔江流域进行多次考察、论证、评审后,最终一个优化后的“两库四级”水电开发方案出台,“四级”电站建成后总装机容量达52.8万千瓦。三岔河水电站为第一梯级,库容2.59亿立方米,装机容量7.2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289亿千瓦时。该项目建设征地涉及猴桥镇猴桥、轮马、胆扎3个社区的土地,需搬迁安置轮马、胆扎2个社区1183户4535人。
水电建设工程浩大,征地移民繁杂众多。第一次槟榔江水电开发移民搬迁工作座谈会开得并不顺利,村社干部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移民搬往何处?征用田地如何补偿?
“应该采取措施,田地不能一次性买断,要保证养得活这些地方的汉族、傈僳族子孙。”有移民群众提出,“田地不买儿孙饭,一次性买断就断了子孙后代的活路,这样的事情不能做。”
轮马、胆扎两个社区的群众普遍认为:两个社区土地面积20多万亩,即使征用一半也还剩余一半,不必搬到外地,要求就地后靠安置,并保留原来建制村;田地补偿要求享受长效,不要一次买断;移民安置点规划成新农村,乡村旅游要发展起来,种植、养殖产业也要发展起来。
“宣传工作不到位,准备不充分。”一位移民搬迁工作队队员回忆:“宣传发动阶段对建设电站的经济效益讲得多,对群众的利益说得少,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产生了抵触情绪。”
由于征地、移民搬迁工作开展不顺,作为槟榔江水电开发的龙头工程,三岔河水电开发工程被按下了暂停键。
移民新村民居
两条宝贵经验的探索实践
腾冲移民搬迁工作队经过一次次测算、一次次研究汇报,又一次次与槟榔江水电开发公司磋商,仅与搬迁群众就进行了40余次大大小小协商、谈判,“长期固定实物补偿”的新路初具雏形,在省、市召开的槟榔江流域水电开发移民安置工作协调会上,同意确立在该流域进行“长效补偿”试点。
第一个试点选在了“两库四级”的第三个梯级,正在建设的苏家河口电站,涉及移民搬迁的群众按照“淹多少、补多少”原则,实行长期固定实物补偿。根据移民补偿补助标准,用时不到四个月移民搬迁工作全部完成。
“长期固定实物补偿”政策相继在腾龙桥二级电站、等壳电站等水电开发中试点推行。
这一政策在实践中应用进一步调整和补充完善,形成了“16118”工程移民安置方式,即以“长期固定实物补偿”为基础,实行城市安置、城乡结合安置、农业生产安置、分散安置、货币安置和就业安置六种安置方式,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享受统一后期扶持,采取八条移民安置措施。
“长效补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移民群众的意愿,听取广大移民群众的意见,最大程度保证移民群众利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三岔河水电开发的难题。三岔河水电开发中涉及移民搬迁的群众从其他水电开发移民搬迁实例中渐渐获得了信心,压在群众心中的石头落下。
2011年4月,三岔河水电站建设工程顺利启动,槟榔江三岔河水电站建设相关机构和移民安置现场指挥部进驻开展移民安置工作。
尽管有了长效补偿、后靠安置两条政策,然而部分移民群众仍持顾虑、观望态度。
当年冬天,移民安置工作队实物调查组进入轮马村、胆扎村开展人口、房屋及附属物的单项实物指标调查,调查后张榜公布。
一位曾经参加过移民安置工作队的队员告诉记者:“实物调查初期工作推进速度慢,涉及移民切身利益,遇到的困难矛盾也多。”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移民工作队队员俯下身、静下心、沉住气,宣传移民政策,走村入户耐心化解各种矛盾,帮助移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用真情换来移民的理解和支持。
两榜公示、复审、移民签字确认……历时一年的实物指标调查工作圆满结束。
三岔河水电站开发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顺利推进。2013年完成围堰截流区搬迁安置工作,2015年10月实现水库下闸蓄水,2016年5月实现并网发电,2016年7月完成最后一户移民搬迁安置工作,2016年底基本完成移民安置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苦水泪水汗水汇水发电,揪心烦心真心用心于民。”原腾冲槟榔江三岔河水电站工程建设移民安置现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李家贤在记者采访时吟诵这副横批为“无怨无悔”的对联,表达了移民安置工作当时的心情,移民工作队艰辛付出与无私奉献,以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以优质服务帮助移民圆了家园梦、幸福梦,实现了三岔河水电开发工程胜利建成的宏伟目标。
移民咨询微信号:fczg336 或联系:whatsApp:+852 54843678 本文源自头条号:保山新闻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英国脱欧后新的移民规则将“简单而灵活”
英国部长们承诺,随着英国脱欧后新制度准备上线,新的移民规则将“简单而灵活”。 从周二开始,所有想从1月1日起在英国工作的外国人,包括来自欧盟的外国人,都必须在网上申请签证。在12月31日之前,已经在英国生活的欧盟公民及其家人不需要通过新的制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