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环境如此恶劣,为何人类还如此迫切地想移民到火星上?
面对浩瀚无边的宇宙,人类似乎对火星情有独钟,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启动了火星探测计划,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移民到火星上生存,人类为何要对火星如此执着呢? 一、物种危机感 人类文明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200万年,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说过,“如果人类文明想再延续1
在清朝末年,以及民国时期,由于出现了大规模饥荒,所以灾民们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去往异地寻求生存。但是在那个时代,用双脚远赴他乡,无异于是选择了一个死亡之路。不过,逃荒者们的求生本能,使他们依然选择了这条“希望之路”。
在近代史上比较有名且最为悲壮的移民路有三条,分别是:走西口、闯关东、以及1942年河南灾民的西行之路。
第一个就是走西口,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走西口”这三个字。走西口主要讲的是山西人,以及少部分的陕西人和河北人,经过杀虎口到口外谋生的故事。当年,山西地区土地比较贫瘠,而且时常有自然灾害,尤其是清朝光绪年间,出现了最为严重的旱灾,造成了重大饥荒。所以他们选择走西口,奔赴到现在的呼和浩特、察哈尔等地区。
当时的不少民歌之中,也演奏出了当时走西口人们的心声,当时的人们为了生存,他们拜别父母,安顿好儿女妻子,开始了远走他乡的谋生之路,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面对的是双重的考验,走西口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中一个无法抹去的史篇。它代表着苦难,代表着当时百姓的无奈。代表着当时人们面对苦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虽处于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他们面对生活,奋勇顽抗,将一篇苦难史改写成为一篇生机勃勃的晋商史。如今的包头,在100多年之间,之所以能从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一个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大工业化城市。就是因为走西口,越来越多的山西人来到包头经商,促进了包头经济和人口的发展。
随后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西口之外的部分地区人们生活动荡,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走西口依然无法成为谋生之路,所以走西口的人越来越少,逐渐衰落。
第二个,介绍一下闯关东。闯关东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山东人的宿命,在19世纪之时,山海关逐渐开放,大量民众开始如浪潮般涌动而至。由此,开启了闯关东的壮举。
拜登计划重建和扩大合法移民系统:使移居美国更容易、更便宜
《纽约时报》当地时间周一报道称:根据一份64页的、题为《美国国土安全部恢复对合法移民系统信任的计划》的政府文件,拜登政府计划重建和扩大美国的合法移民系统。 美国总统乔·拜登希望使移居美国更容易、更便宜。 该文件草案概述了撤销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
在清朝入关之后,开始施行相应的民族等级制度和民族隔离制度,也就是将汉人和满人相隔离开,他们认为汉人不能进入满人居住之地,让东北长期处于封锁状态,但是随即而来的黄河中下游的灾荒,战乱频繁,兵匪越来越多,让百姓纷纷叫苦连天,人人想逃离黄河下游区域,去东北谋生,但是清朝政府不管百姓的疾苦,依然对东北施行封闭政策,人们在违反清廷和生存之间,不得不选择生存。于是,成千上万的灾民不顾清廷禁令,纷纷踏上闯关东之路。
到了民国时期,闯关东的人数空前浩荡,远远超过了清朝时期。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是因为山东地区人多地少,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粮食等农作物,这对当时山东地区破产的部分商人,和无法保证温饱问题的难民,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且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时的就业热潮,大量南方地区的人们去东北做长工,但是地理位置的原因还是山东人在东北居多,从而也增加了东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联系。
而闯关东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陆路徒步到京津,再徒步进入山海关以东,或者搭乘火车到奉天。还有一条路线是从海上乘船,到辽宁省的大连或者营口上岸,然后徒步到东北各个地区。
在1927年到1929年之间,黄河下游地区转移到东北地区的人数多达300万人,山东人口占东北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而到了后来的民国时期,闯关东的人数竟然达到了1500万人以上,这种大规模的民众迁徙,在历史中都是极为少见的。
第三个就是我们常说的河南难民的死亡线,也就是陇海线。在民国时期,大约在1942年左右,中原地区爆发大规模饥荒,平民的温饱问题难以解决,所以1000多万难民搭乘救命的火车,去往能够生存的地区,这列火车线路就是陇海铁路线。当时在这趟列车上,火车外面“挂满”了逃生的民众,车厢里更是挤满了难民。这还算是不错的,大部分人是徒步沿着陇海线前行,眼中均是遥不可及的憧憬。这些人一路向西,很多人去了西安生存,或者是以西安为中心点四散开去。当然,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忍受不了疾苦和饥饿,没能到达目的地。
以上的这三条大规模移民之路,可谓是一段迁徙,一段历史,道不尽的苦难,道不尽的别离。
点击观看视频
移民咨询微信号:fczg336 或联系:whatsApp:+852 54843678 本文源自头条号:科普探索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搭上乡村振兴发展快车,移民回乡创业年入百万
长江日报6月2日讯虫鸣鸟叫,瓜果飘香,5月27日上午,在黄陂区六指街新博村,采摘园门前停放的车辆已排起长龙。不远处,32岁的村民陈健峰正在自家农家乐餐厅忙碌着,准备接待中午的食客。“今天预订的客人多,人手不够,老板来凑。”厨房里,陈健峰洗、切、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