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入籍网

专注圣基茨 土耳其 瓦努阿图 格林纳达 塞浦路斯 马耳他快速移民快速移民

汉人,入主台湾 | 地球知识局

发生在四川的八次移民潮

发生在四川的八次移民潮 据史料记载,四川历史上曾经历了八次移民大潮。 第一次是秦灭巴蜀,秦向蜀移民达4万人以上。 秦灭巴蜀之战 第二次是汉末至三国蜀汉,刘备、诸葛亮领兵入蜀,荆楚移民入蜀达10余万人,到蜀汉灭亡时,巴蜀地区人口达108.2万人。 第三次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938-垦殖台湾

作者:那日苏

校稿:朝乾 / 编辑:养乐多

日前,中国台湾地区出产的菠萝查出有害生物,大陆方面当即选择暂停输入。此事在两岸舆论界持续发酵,台湾某名人发出了“每人每天吃十八公斤凤梨很难吗”的世纪之问,给两岸民众的茶余饭后增添了一点笑料。

世纪之问

(图:微博@广州日报)▼

台湾作为一个多山岛屿,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却有很多热带、亚热带农产品可以向外输出,可见其农业开发水平。

实际上,在几百年前,台湾还不能生产出足以养活本岛的口粮。经过数代先民的努力,不仅解决了粮食生产问题,还可以种植经济作物并远销岛外。其实都是前人披荆斩棘,留给后人的荫蔽。

闽海开疆

相对于中国的其他省份,台湾具有开发时间晚、陆域面积狭小的特点。全岛多山,适宜农业开发的平原地带只占很小一部分。明代以前,台湾一直人户稀微,且生产力落后。直到内陆汉人大批迁入之后,台湾才逐渐从荒芜之地变得物产丰饶起来。

其实福建和台湾都是多山少平原

两岸面对台湾海峡非常适合互通有无

而台湾更广阔的的平原也很适合福建缓解人口压力

(底图:NASA)▼

早期的台湾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活着南岛语系各族群。随着几次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东南沿海的原住族群逐渐消亡,或融入进汉族当中,也有的迁入台湾,与当地原住民一起谱写了台湾早期历史。建立了大肚王国等几个台湾原住民王国。

台湾承认的土著民族有30多个

其中平原的原住民汉化比较明显

现如今,原住民文化也是台湾省旅游创收的一部分

(福尔摩沙原住民文化村)

(图:shutterstock)▼

原住民时代的台湾,岛内没有什么农业文明可言,绝大多数土地属于未开发状态。史料记载“内山生番不知稼穑,惟于山间石罅刳土种芋苗”,说明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并不种植外来人带过去的农作物,而是在山间坡地上种植薯类为生。而在台东沿海的原住民,则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事农业,以渔猎为生,靠天吃饭。这就是当时台湾原始农业的基本情况。

纵跨千年,薯类依旧是岛内颇受欢迎的食物

不过从饱腹担当成了零食担当

(图:shutterstock)▼

台湾农业文明的兴起,始于汉人大规模迁台。明朝中后期是中国东南海商的活跃期,由于官方并不支持,那一时期倭寇、海盗和私商兴起,在福建、浙江和台湾等地活动频繁。

也因为福建人很会造船

素有福船“高大如城,吃水一丈一二尺”

(图:wiki)▼

明末许多福建闽南地区的海商,以家族为单位在台湾海峡从事私人海上贸易。至万历年间,闽南海商已经在台湾沿海地带开辟了鸡笼(今基隆)、淡水(今属新北)等几处大的海港市镇。汉人在台湾逐渐形成较大的聚居区,有着不小的社会影响力。

明初并未对台湾地区建立强有力的管辖

反而是沿海私商、海盗、西方殖民者更加活跃

至荷西殖民台湾时期,基隆和淡水已经是大港口了

(图:wiki)▼

海盗势力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郑氏父子。郑芝龙郑成功家族的经营,是台湾历史的关键环节。

从天启六年到崇祯元年,闽南地区连年大旱,百姓民不聊生,郑芝龙趁机招抚了泉州数万灾民到台湾垦殖。这一举动,包含了郑芝龙很深的思考。

崇祯元年,郑芝龙由海盗身份被招抚为都督同知

也由亦商亦盗时在各方势力周旋的立场转为

明王朝抗击敌寇的精英水师

(图:Wiki)▼

当时台湾还有很多原住民王国存在,以郑氏自身的力量无法对抗。而且荷兰殖民者已经将触角伸到了台湾海峡,郑芝龙必须迅速将自己武装起来,吸引更多汉人加入他的阵营,来准备将来可能的战斗。

此外,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倒逼海盗团伙们团结一致开发台湾。只要这些灾民跟了郑芝龙,就没有了回头路,回去也只能被大明当做反贼清算。

虽然灾民海盗愿意去投奔郑芝龙

但毕竟战斗力和装备都有限

郑家还是采用了很多欧洲技术和雇佣兵

在对荷战役中屡屡取胜

(廖罗湾海战 图: Simon de Vlieger/Wiki)▼

经过几年的经营,郑氏在台湾已有兵员3万、船只千余艘,是台海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同时,台湾岛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也不断吸引着福建沿海地区的百姓。汉人迁台就以这个事件为起点,如滚雪球一般,规模越来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

在日本人眼里

郑芝龙是个狠人,连“海魔”都劫

(图:wiki)▼

郑氏父子视台湾岛为自己的基业,郑芝龙北上被清廷控制以后,郑成功继续扩张其在台湾的力量。驱逐荷兰殖民者,打击并团结当地的原住民势力,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王朝——明郑

位于台湾赤崁楼的荷兰人向郑成功投降雕像

由此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统治

(图:Thijs Haarhuis /Wiki)▼

稻蔗丰产

从明郑时期,到后来台湾纳入清朝的管理体系,汉族移民不断迁往台湾地区进行拓殖垦荒。在此过程中,汉人带去了大陆先进的农业文明,并在全岛范围内进行传播。

最早得到开发的是台湾的嘉南平原。根据林谦光的《台湾府纪略》记载,“种植五谷虽与中土同,而一年唯秋季一收,阻饥之患所不能免,幸有薯芋之类足以果腹”。

后来又建了嘉南大圳

现在,嘉南平原是台湾最大的谷仓

(图:wiki)▼

这就是说,台湾同大陆所种植的农作物类型此时已经十分相似,都以水稻、粟、麦、稷等为主,但是一年只收成一季。然而一年一熟的作物熟制,产量无法保证民众的口粮,所以仍需要薯类作物来果腹。至于棉、麻等纺织手工业原料,则仍需要大陆方面来供给。

在右先方遗址

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无雅思移民或将成历史

加拿大联邦自雇移民,一直以来,以无须雅思、学历、资金等等硬性要求,针对艺术文体人才、全家PR登陆的低门槛亲民政策,备受艺术文体类移民群体的青睐。 近期,移民局表示即将对联邦自雇移民要求提交雅思成绩,且雅思需要CLB5分的硬性要求,这也就意味着,联

出土了台湾至今最古老的稻米化石

(图:Wiki)▼

到清康熙年间,台湾的农业生产水平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外加后来明郑降清,以及朝廷对台开发,都加强了两岸的交流力度。

澎湖战役之后,清军登台

台湾作为福建省的一部分并入大清版图

(清代台湾省行政厅西门)

(图:Wiki)▼

除了嘉南平原之外,屏东平原和中部山地地区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粮食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在丰收年份还可以有余粮输送到大陆。借助台湾岛优越的水热条件,甘蔗种植产业逐渐兴起。康熙年间,台湾岛每年能向内地供应54000吨的蔗糖。

压榨甘蔗的石车

在当时,全台湾的糖廍能有1200多所

(图:wiki)▼

当时,台湾南部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已经可以一年两熟。北部地区开始出现麦类作物的规模化种植,大麦、小麦、荞麦均出现在了台湾北部居民的餐桌上。北部地区的开发主要集中在盆地和平原地区,包括台北盆地兰阳平原、埔里社盆地等地。由于早稻、麦类混作,所以台湾岛在秋季的晚稻还未成熟的时候,也不用担心粮食供应问题。

现在台湾也不定期组织割稻趣味体验

大家一起来割稻

(图:Twitter)▼

此时的台湾岛内,南部平原生产晚稻、蔗糖、油料作物和热带水果,北部盆地生产双季稻、麦类的农业地理格局已经形成。随着南北农产品交易日渐频繁,粮食生产在时间互补,使岛内逐渐脱离饥荒时代,走向相对丰裕的平稳发展时期。

台湾地区屏东热带农业博览会上的稻田艺术

(图:shutterstock)▼

原住民的退却

随着台湾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对于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耕地仅仅局限于南部平原和北部盆地,广大的中东部山地却没有被利用起来。

清朝中叶,台湾岛上大部分土地都还在原住民的手里。清代官方档案文献中,称台湾原住民为“番民”。按照汉化程度被分为“熟番”和“生番”。

从地形到生产方式,到“番民”界限,高度一致

(底图:NASA)▼

如何对待和管理原住民问题,是清政府治台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后来北美针对原住民的血腥屠戮不同,那时尽管汉民和原住民偶有冲突,尽管移民也要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但是清政府及汉民始终保持了相对文明的做法。

清朝时期以狩猎为生的原住民

(图:John Thomson /Wiki)▼

清政府对原住民及原住民土地的政策主要有三种,在不同阶段分别实施了劝垦番地、开山抚番和开禁招垦的政策。推动了台湾原住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化解族群冲突和促进民族融和起到了积极作用。

牡丹社事件让清廷的治理方针由消极转为积极

台湾作为边防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遂修建了三条贯穿台湾东西的横贯道路

(图:Flickr&Wiki)▼

到后期,汉人与原住民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双方都对彼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私下和原住民订立契约的私垦逐渐成为主流。这种私垦十分文明,双方在官府的督查下订立文书,番垦、组合经营、官督番垦的形式,在台湾全岛兴起。

为了防止私垦也出现矛盾

还立有《严禁匠民越界私垦碑》

以大山脊分水为界,山前归汉人,山后则属原住民

(图:tbocc.gov.tw)▼

时间长了,双方也生出了难以调和的矛盾。移民数量越来越多,很多闽南地区的百姓携家带口陆续迁到台湾。所需要的土地也越来越多,而且长期向原住民交租也难免有摩擦。地主和佃户之间的阶级矛盾,汉族和原住民之间的民族矛盾共同激化。

首位台湾本籍进士郑用锡

为此特作《劝和论》,文章中写到

人变得好斗,就是从划分族群地域开始的

而这在台湾很严重,特别是在淡水很严重

(图:wiki)▼

汉族移民利用自己人数上的优势,胁迫原住民将土地典卖给自己的事件屡禁不止。200多年间,原住民不断失去自己的土地,导致“番民世守之业竟不能存十一于千百”。这个过程中有经济纠纷,也有暴力冲突。

汉人在人数上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清朝时期,大武垅族主导的大庄事件

邵族头目主导的骨宗事件等都是原汉冲突

(邵族男子 图:郎静山/Wiki)▼

结果就是,汉人大规模迁台的300年间,原住民在分布上逐渐由台湾全岛向东部山地退却,人数上,至今,台湾人中闽南人占七成,客家人占两成,剩下一成绝大部分为解放战争后进入台湾岛的外省人。原住民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力几乎降为0。

为安置迁台老兵兴建了大量村落

也就是现在被当作文化遗产的“眷村”

(图:shutterstock)▼

蒋氏父子时期,外省人一般被视为精英群体,掌控了台湾岛内的政治经济权力。而农业生产主要是闽南人在做,长期以来两个群体之间也生出了抵触情绪。今天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中,也有很明显的群体阵营划分。如闽南人八成支持民进党,客家人大多支持国民党,外省人和金门、马祖居民则是国民党的铁票仓。

原住民群体长期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不过随着台湾新一代“天然独”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原住民在政治上的地位有被拔高的趋势,相反外省人则慢慢在政治上被边缘化了。

(图:张章樟)▼

参考文献:

1.《近400年来台湾地区农业地域差异研究》,赵桂芳

2.《清代台湾开发史上的个体开垦者》,周翔鹤

3.《试探福建移民对台湾的拓垦和开发》,何绵山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END

移民咨询微信号:fczg336 或联系:whatsApp:+852 54843678 本文源自头条号:地球知识局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加拿大工作,并留下移民的最快途径就是这个

想来加拿大工作,关键要有合法身份,也就是拿到工作签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现实可能获得加拿大合法工作身份的途径唯有留学。 加拿大给予留学生非常慷慨的毕业后工作签证政策,最高可获得三年工签。留学生的配偶还可以同时获得工作签证,子女更可免费在加

© Copyright zaoruji.com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 Yiwuku.com